1.为什么谈到去云南旅游,有时就会骂声一片
云南
我身边有不少的人去云南旅游,常常会被其他的朋友们提醒说“你要去云南旅游?那可要小心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提到云南会有这样的评价呢?
雪乡
去年的雪乡宰客事件,一时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导游和旅游景点频频向游客伸出黑手,高价宰客;不买就肆意辱骂或者威胁人身安全的情况屡见不鲜。
而云南作为中国旅游的热门景点,去的人一多,商家就看到了商机。其中有部分人就动起了歪脑筋,为了能快速挣钱开始对游客下手。
云南美景
随着类似情况频繁被媒体曝光,各地游客去云南旅游的热情也逐渐降低。甚至有时候大家谈到云南,竟然就会有些“谈虎色变”。
一个景点能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多人前来,不仅仅靠资源和宣传,更是靠长久以来在业内累积的口碑。
67
2.云南旅游业的现状
1.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以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云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奇异性及多重景观组合优良的特点。不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而且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奇异多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组合优良,相得益彰。不少景区(点)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位,适宜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产品的条件。具有邻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通过建设国际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并融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
2.旅游业发展积累了一定基础。经过多年来对旅游业的大力投入和培育,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精品景区景点,全省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14个;拥有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位居全国第三;有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为我省国土面积的3.3%,其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 五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保山、腾冲、威信三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经各级人民政府正式审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4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102个,旅游综合运输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比较优势,为云南"十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接纳国,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达到1.37亿人次,占世界市场总份额的8%。同时,随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需求日益扩大。这将为我省旅游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4.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云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明确了对旅游业发展较为有利的各种优惠政策,如旅游国债、对外开放、财政税收、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政策等,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将使云南真正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为云南旅游业发展区域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6.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带来的机遇。正式提出共建统一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圈、打造东南亚八国公园的构想。按照这一构想,云南省将在有关各国合作开发客源市场方面发挥枢纽作用,通过扩大周边地区客源市场,转接次区域的游客到国内其它旅游地的方式吸引海内外游客到云南旅游。同时,将按中国有关规定办理到次区域各国进行边境或出境旅游。
与此同时,竞争压力正在迅速增大。我国西部多数省区之间存在着资源的相似性及现有旅游产品的同构性。随着西部地区对发展旅游业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省区普遍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均将其作为支柱或重点产业扶持,形成对云南旅游业的潜在压力和挑战。
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区域性市场竞争和集团化趋势愈演愈烈,旅游市场格局的新变化,对我省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来源: 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合作办公室
3.云南省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
云南的登山旅游要发展得好,需要政府机构、龙头企业、各大媒体、登山俱乐部、民众等相互间的理解与支持、配合,单靠哪一方面都不行。
滇西北以哈巴雪山为主,滇中以轿子雪山为中心,以基地模式为基础,以户外运动为主线,在普及全民健身性登山活动的同时,开发重点山峰不同等级的线路,集科考、探险、旅游为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发展登山旅游,用本身旅游大省的品牌优势,吸引外资,搞共同开发,修通扩宽公路,完善行业制度,培养专业型人才,创建登山学校,走出去,引进来,用大型赛事炒作。这一点,浙江的安吉、重庆的武隆、成都的九寨天堂、贵州的安顺、新疆的乌鲁木齐、陕西的东方都走在了前列。
每年,中登协都是依靠上述这些大省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把户外运动、登山旅游推向高潮。昆明盘龙黑风登山协会“黑风登山特训队”,曾四次代表云南登山界出省“作战”,2003年的九寨天堂山地户外挑战赛,2004年的贵州紫云格凸山地越野挑战赛,贵州黔东南梵净山越野挑战赛,贵州最高峰韭菜坪六盘水登山大会,湖南湘西壶瓶山国际飘流大赛等,均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单靠这支微弱的民间社团力量是很难推动云南登山旅游业的巨大车轮的。
笔者认为,目前,轿子雪山的开发战略已提到了议事日程,应趁此东风,在明年春,在轿子雪山禄劝、东川两个地区,策划组织一项跨越轿子雪山的大型山地越野挑战赛,吸引国外和全国户外的精英好手来参加,让全世界的人都来领略轿子雪山的美丽。并在此创办经验的基础上,在明年9、10月间在哈巴雪山同样也搞一个更大的赛事,把香格里拉、哈巴雪山、湾海、虎跳峡和丽江连起来,打造一个云南独有的登山旅游的户外品牌,使之走向世界。
这就是云南省登山旅游、户外运动的发展前景。 云南旅游发展前景 .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
以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云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奇异性及多重景观组合优良的特点。不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而且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奇异多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组合优良,相得益彰。
不少景区(点)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位,适宜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产品的条件。具有邻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
通过建设国际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并融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 2.旅游业发展积累了一定基础。
经过多年来对旅游业的大力投入和培育,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精品景区景点,全省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14个;拥有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位居全国第三;有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为我省国土面积的3.3%,其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 五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保山、腾冲、威信三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经各级人民政府正式审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4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102个,旅游综合运输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比较优势,为云南"十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接纳国,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达到1.37亿人次,占世界市场总份额的8%。
同时,随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需求日益扩大。这将为我省旅游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4.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云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明确了对旅游业发展较为有利的各种优惠政策,如旅游国债、对外开放、财政税收、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政策等,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将使云南真正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为云南旅游业发展区域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6.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带来的机遇。正式提出共建统一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圈、打造东南亚八国公园的构想。
按照这一构想,云南省将在有关各国合作开发客源市场方面发挥枢纽作用,通过扩大周边地区客源市场,转接次区域的游客到国内其它旅游地的方式吸引海内外游客到云南旅游。同时,将按中国有关规定办理到次区域各国进行边境或出境旅游。
与此同时,竞争压力正在迅速增大。我国西部多数省区之间存在着资源的相似性及现有旅游产品的同构性。
随着西部地区对发展旅游业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省区普遍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均将其作为支柱或重点产业扶持,形成对云南旅游业的潜在压力和挑战。 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区域性市场竞争和集团化趋势愈演愈烈,旅游市场格局的新变化,对我省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017年云南旅游市场查处情况如何
从云南省工商局获悉,2017年以来,云南加大旅游市场不公平合同格式条款整治力度,共检查旅行社、旅游购物企业网站1628个,发现涉嫌违法线索418条,查处“霸王条款”246条。
云南省工商部门将旅行社、旅游购物店及其网站使用的旅游合同补充条款、特别规定、行程单、店堂告示中是否存在“霸王条款”作为检查重点,并通过行政约谈、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立案查处等形式,及时纠正“霸王条款”。
据介绍,云南共检查旅行社、旅游购物企业网站1628个,发现涉嫌违法线索418条,其中虚假宣传31条,“霸王条款”246条,假冒伪劣3条,其他信息38条。涉嫌违法线索目前已责成相关州市工商部门调查处理。
截至2017年12月,云南共查处合同违法行为案件14件,罚没金额18.10万元。“违法合同主要涉及免除经营者自身责任、排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及加重消费者责任等方面。”云南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说。
云南省工商局表示,下一步,云南将深入开展合同格式条款监管整治,以旅游业、电信、汽车、餐饮等行业为整治重点,并进一步推动监管范围向网络交易、电商领域延伸。
5.如何看待云南旅游乱象
关于云南旅游乱象的问题,有评论者认为云南有关部门舆情应对的低级源于其媒介素养太差。这种说法没错,但从本质来说,媒介素养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云南旅游业整体的观念性错误。旅游业乱象的根源在上不在下。
云南旅游乱象长期存在,投诉居高不下,一些导游曾理直气壮地指责游客“来云南旅游不买东西就是来占便宜的”。当时的舆论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云南导游素质,所以处理时针对的只是个别导游。但现在看来,话虽然是个别导游口中说出来的,思想的来源却显然不是导游,而是云南旅游部门的相关领导干部,且持有这种思想的人还不是少数。
随着云南旅游业接连被舆论炮轰,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不仅大会小会不断强调云南旅游形象问题,而且副省长陈舜还搞了一次“微服私访”,以普通游客的身份参团体验游,结果被商家一对一死盯,不买东西不让走。这给了副省长很大的刺激,下定了要改变旅游形象的决心。
有决心是一方面,但关键是怎么改。如果旅游部门的人还是抱定了劫道式旅游思维,认定了旅游就是购物,不买东西就亏了,那这种整改也就是表面文章,顶多是粗暴一刀和温柔一刀的区别,过不了几天还是会凶相毕露。所以,要改就必须先从观念理念上改,旅游不是宰肥羊,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必须要提升文化品位,以文化感染和吸引人。
6.如何看待云南旅游乱象
关于云南旅游乱象的问题,有评论者认为云南有关部门舆情应对的低级源于其媒介素养太差。
这种说法没错,但从本质来说,媒介素养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云南旅游业整体的观念性错误。旅游业乱象的根源在上不在下。
云南旅游乱象长期存在,投诉居高不下,一些导游曾理直气壮地指责游客“来云南旅游不买东西就是来占便宜的”。当时的舆论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云南导游素质,所以处理时针对的只是个别导游。
但现在看来,话虽然是个别导游口中说出来的,思想的来源却显然不是导游,而是云南旅游部门的相关领导干部,且持有这种思想的人还不是少数。 随着云南旅游业接连被舆论炮轰,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不仅大会小会不断强调云南旅游形象问题,而且副省长陈舜还搞了一次“微服私访”,以普通游客的身份参团体验游,结果被商家一对一死盯,不买东西不让走。
这给了副省长很大的刺激,下定了要改变旅游形象的决心。 有决心是一方面,但关键是怎么改。
如果旅游部门的人还是抱定了劫道式旅游思维,认定了旅游就是购物,不买东西就亏了,那这种整改也就是表面文章,顶多是粗暴一刀和温柔一刀的区别,过不了几天还是会凶相毕露。所以,要改就必须先从观念理念上改,旅游不是宰肥羊,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必须要提升文化品位,以文化感染和吸引人。
7.2017年4月以来昆明共查处多少涉旅案件
7月18日从昆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获悉,2017年4月15日以来,昆明市共查处涉旅案件1312件,旅游投诉明显下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12301平台旅游投诉同比下降50.1%,旅游市场整治工作取得成效。
云南是旅游大省,也是中国发展旅游最早的省份之一。近年来,云南旅游市场问题频发,备受公众关注。
2017年4月15日,云南出台22条措施整治旅游市场,力度空前。一年多来,昆明市共查处违法违规旅行社122家,其中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37家;制定实施了《昆明市旅行社、分社及从业人员“红黑榜”制度》,目前已发布了6月份(第一期)红黑榜信息,其中10家旅行社被列入红榜,60家旅行社和6名导游被列入黑榜。
在导游管理方面,共查处违法违规导游人员30人;将导游人员纳入统一平台管理,依托游客对导游服务质量进行网上评价,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接受民众监督,形成导游执业正向激励机制。与此同时,对无照经营、虚假广告、合同侵权以及诱导消费、欺诈消费、商业贿赂等行为开展专项整治。
2018年2月初,昆明市首起涉旅非国家工作人员商业贿赂案成功告破,公安部门刑拘4人,批捕3人;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取消云南人家、昆明经典假日谷、盘龙寺和龙润大龙潭4家A级景区的等级资质;改革旅游行业协会,提升行业自律水平;综合监管机制,加大执纪问责力度,全市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共追责27人,其中,通报问责4人。成民称,2018年上半年,全市共查处涉旅刑事案件100件,查处涉旅行政案件729件,罚款3355.07万元。
下一步,昆明市将继续抓好云南省“22条”、昆明市38条旅游整治措施的落实,从重塑旅行社收客渠道、推行正价游产品、降低旅行社经营成本、引导游客自觉拒绝不合理低价游等方面,推动昆明市旅行社行业进行一场“旅游革命”。
转载请注明出处云南百科网 » 云南旅游市场问题频发